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每年选择进行常规体检的人数持续增长。血常规作为体检的必备项目,经常能检测出血小板数量高于正常值的情况。这导致不少有此发现的患者前来血液内科寻求解答。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血小板增多是否需要干预。
血小板计数的正常范围在100-300×10^9/,当数值突破400×10^9/L时,即可判定为血小板增多。这种情况主要分为两大类: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通常血小板计数低于500×10^9/L)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常由其他状况诱发,例如:急性感染或失血、缺铁性贫血、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痔疮反复发作、皮肤感染、慢性鼻炎等)、脾脏切除术后或其他外科手术后、某些类型的关节炎患者以及部分恶性肿瘤患者等。
而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则需要在排除上述继发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病史和骨髓相关基因(如JAK2、CALR、MPL等)的检测结果来最终确定。
展开剩余58%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本质上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它的核心特征是骨髓中生成血小板的巨核细胞过度增生,导致血小板数量持续显著升高。部分患者可能同时经历出血或血栓事件,并伴有肝脾肿大。该病相对罕见,年发病率大约为每十万人中0.1例,患者确诊时的中位年龄通常在60岁左右(范围可低至2岁,高至90岁),尤其多见于50至70岁的中老年群体,4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占比仅约20%。
这种疾病起病隐匿,大约20%的患者在发病初期并无明显不适,往往是在体检或其他检查中意外发现血小板异常升高或脾脏肿大才被确诊。症状较轻的患者可能仅感到头晕、乏力、血管搏动性头痛或手脚末端麻木;病情较重的患者则可能出现出血倾向、明显的脾肿大、面临较高的血栓风险,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或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绝大多数情况下都需要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案会根据患者的风险分层(低危、中危、高危)来制定。处于低危分层的患者,治疗重点在于预防血栓形成(例如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严格管控已有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等)。而对于中危和高危的患者,则需要在预防血栓的同时,积极采取措施降低血小板数量。
石家庄慈爱中医院提醒您,如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未能得到有效控制,随着病程延长,部分患者存在病情进展的风险,可能转化为骨髓纤维化甚至白血病等更为严重的血液疾病。因此,一旦明确诊断,务必高度重视并接受规范化的治疗。
发布于:河北省永信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